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东北创新驱动发展,路在何方


编辑:2022-09-14 20:18:4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如何做好创新驱动,学习时报高端智库版特约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地方领导展开三方笔谈。


不断完善东北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与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肖渭明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对东北全面振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东北振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系列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陆续出台,东北振兴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但也要看到,东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创新资源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员流失、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我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多年来,东北地区布局了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资源和人才储备较为丰富,具备加快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精准施策,着力打破制约东北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真正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关键支撑,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01

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建设

哈长沈大科技创新走廊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依托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高端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发挥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重大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提升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建设哈长沈大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深入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沈大、长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02

加大对东北地区的

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研发资源的配置功能,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类项目,为市场主体、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保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引导企业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增加创新投入。围绕东北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03

推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

全链条协同创新

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围绕东北地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推动产学研用上中下游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建设多方参与的技术交易市场、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通道。推动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更好服务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04

研究制定

东北振兴人才发展专项政策

更好留住并用好科技人才


建立健全有效激励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支持东北地区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教科资源以及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等,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引智项目可向东北倾斜,拓宽科研人才引入渠道。鼓励企业通过“科技专员”“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型人才”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指导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深入开展赋权试点工作,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获得感。加强服务保障,在住房、医疗、养老、家属就业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05

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推动东北地区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真抓实干,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家创新意识,形成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完善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在动能转换上下功夫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梁启东



新时代东北振兴,经济结构是“四大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对此,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培育壮大新动能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地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关键。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进入不确定时期,潜在增长率持续下降,逆全球化势头上升,再加上地缘冲突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严重动荡之中。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前,东北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丰富内涵,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东北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最近一些年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落后了。承认差距,但绝不能甘心落后。在东北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客观地说,东北地区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区域位置特色鲜明,既具备领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风险和困惑,必须紧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路径和模式。


01

培育壮大新动能应立足“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形势变了,市场变了,需求变了,资源条件也变了,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由于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加点油、加点水是不行的,必须“大修”、换“发动机”。所以,东北地区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的根本途径,彻底改变“四多四少”状况,即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02

把“抓新”作为大方向

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


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无中生有”指的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抓新”不是不要“旧”,而是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搞结构调整,既需“喜新厌旧”,也应“老中生新”“有中出新”,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用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方向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实现“老树发新芽”。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以及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03

处理好

“重”和“轻”“大”和“小”

“加”和“减”的关系


一是把抓“轻”作为重手段。重化工业比重大、轻型工业比重小、轻重比例失衡是东北地区现阶段的重要特征。对此,轻型产业需“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东北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副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把抓“小”作为大战略。抓“小”,体现的是一种放眼未来的眼界,体现的是做慢工、做细活的定力,反映的是一种创新理念。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认真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计划。三是把抓减法作为硬措施。如今“装进筐里就是菜”的现象没有了,一定要痛下决心,既做“加法”,更需做好“减法”的文章。


04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鼓励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独角兽”“雏鹰”“瞪羚”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投资市场主导、融资渠道丰富畅通,政府管理简明规范、职能转变务实到位,宏观调控稳健高效、法制体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放宽投资准入,支持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开展债券投资、受托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管理、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业务,支持由民企发起设立民间资本投融资控股公司。发挥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使之在东北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

县域要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做文章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刘明刚



一直以来,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优越,有森林、草原、湿地、冰雪、黑土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松花江、嫩江、辽河、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河流,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还拥有东北虎、紫貂、丹顶鹤、梅花鹿、红松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因此,有条件的县域可发挥优势,全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以绿色生态推动全县创新驱动发展。


01

着力提升生态经济优势

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东北地区药材资源和药用植物丰富,可加大与有关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并依托县域内龙头企业,围绕药用价值,积极开展道地药材的功效、安全性、种植加工、标准体系及产品开发研究。做好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着力发展中成药和直服饮片。举办高端论坛、发布科研成果,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做精做优冰酒、大米、红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等绿色有机农业,对种质资源保护、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科技能力提升、电子商务销售等做好系统安排,抓住产业富民这个关键,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持续推进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链融通创新,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继续实行“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制度,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


02

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

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东北地区有众多全国一类革命老区,也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根据地,应依据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模式,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相融合,积极将红色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绿色生态深度结合,形成“红古绿”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域内相关景区提质升级,构建山水氧吧、避暑胜地、冰雪运动、民宿体验、工业旅游、红色文化等多元产品体系。积极融入现代化都市圈,一体推进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城镇化和康养产业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03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释放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扎实践行能源安全战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将清洁能源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清洁、高效利用,统筹开发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新模式,精心谋划并实施重点清洁能源项目。同时,不断努力在能源替代上做出积极探索,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04

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经济

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林业碳汇大有可为。需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创新发展林业碳汇经济,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流转并进行专业化运营,充分释放森林生态效益,建立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打造县域“生态银行”,激活生态红利,走出一条生态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有机转换的新路


05

培育改革创新优质土壤

注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践行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治理能力的提升,核心是干部意识和素质培养,抓手是激励机制的重构和转向。在系统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践路径的基础上,还需创新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积极衔接国际国内金融政策,撬动乡村振兴、新能源和碳中和三大领域建设,加强金融创新实践,培养新型干部队伍,锤炼服务发展能力,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赋能。



      (转载)

ADDRESS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振工街28号
        (Z28时尚硅谷2号楼2303室)
邮编:116021
邮箱:dljxlhw@163.com

CONTACT US

会长 0411-83766520
秘书长 0411-83766521
综合部 0411-83766525 0411-83766526(传真)
信息部 0411-83766526 0411-83766526(传真)
联络部 0411-83766523 0411-83766523(传真)

CONTACT US

会长 0411-83766520
秘书长 0411-83766521
综合部 0411-83766525 0411-83766526(传真)
信息部 0411-83766526 0411-83766526(传真)
联络部 0411-83766523 0411-83766523(传真)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振工街28号
        (Z28时尚硅谷2号楼2303室)
邮编:116021
邮箱:dljxlhw@163.com